时间管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 《时间都去哪儿了》

免费的时间,昂贵的价格

有很多人往往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才想起自己的新年计划,才回忆起那些不曾实现的承诺。心里想:奇怪了,自己一年也没做啥啊,怎么时间全部都静悄悄溜走了呢?

Youtube上面有个短片叫做《 Time is Free but it’s Priceless – Jay Shetty 》,讲述了当我们生命为78年时,我们会用自己的时间来做些什么:

若按人的一生平均78年来算,其中:

28.3年花在睡觉上;
10.5年花在工作上;
9年花在电视和社交媒体上;
6年花在家务上;
4年花在吃喝上;
3.5年花在教育上;
2.5年花在打扮上;
2.5年花在购物上;
1.5年花在陪伴孩子上;
1.3年花在通勤上;

如果用图表来表示,上述时间占比其实是这样的:

而属于我们自己的可支配时间只有9年。只有短短9年的可支配时间。是不是非常少?有些人把9年当中的的大部分时间,都选择投入投入工作,可能TA的业绩会十分出色;有些人把这些时间大部分都投入到家庭,可能TA能比别人享受更多天伦之乐;有些人把这些时间大部分都投入到研究,可能TA的科研成果比别人更好;而有些人,则选择把这些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肥皂剧、网文和网络游戏中…

财富是可以再生的,比如人们口中常说的“复利效应”。将钱做投资,用钱生钱。但时间是不能再生的,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h,1440分钟,86400秒。若有一座时间银行,它每天会往你的时间账户上存86400秒,每时每刻都取走一些,直到晚上归零。但时间比起金钱有个不可多得好处,用钱做投资可能亏空, 但用时间去投资则不会。即便将钱存放在银行,银行也可能破产。将钱埋在地里,钱也可能会腐烂;时间不会凭空消失,用时间去投资,我们可以换来记忆和技能,而且每个人每天都是公平地拥有24h的时间。但即便时间不会凭空消失,而我们却常常放弃对自己时间的控制,让其悄悄溜走。

倘若我们想重新找回对时间的掌控权,我们能怎么做呢?

“时间管理网红”:柳比歇夫

上世纪,有位时间管理大师, 叫柳比歇夫。放到今天,我们估计会叫他“时间管理网红”。他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作者写道: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 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70多部著作!12500页打字稿!多么惊人的数字!想来现在我们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检索信息比起当初真的是容易无比,却十分难以静下心来阅读和写作,真是自愧不如。

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

他通过写时间日记来记录:

          我翻着他的日记,一会儿看看1960年的,一会儿看看1970年的,瞅一下1940年,看一眼1941年,——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天哪,实在谈不上是什么日记。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我看看战前的日记,也如出 一辙。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3小时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45分。

每篇日志都是如此,写下自己做的事情,不带一丝情绪流露,然后他坚持了56年。

每到年底,他又会抽出时间来做年度总结: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计。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1966年,第一类工作共计1906小时,原计划为1900小时。与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时。平均每日5.22小时,即5小时13分。”

平均每天5h13min的工作时间,365天,年年坚持。这可是净利用时间,不带一丝水份。没有刷抖音,没有玩微信,也没有和别人讲话。一个人,平均每天静静工作5个多小时,多么可怕。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追随过柳比歇夫的脚印,用过他的“时间管理法”。可我一年最高利用净时间,也才600小时出头,才是别人的1/3…

要知道,600多小时的利用时间,平均到365天,每天才2小时不到。柳老先生如此勤奋刻苦,兢兢业业,实在令我汗颜。

你可能会问,像他那样做,人生不就太没意思了嘛?所有东西都记录下来,没有娱乐和休息,没有陪伴家人和朋友,只有工作,人生没有一点幸福。

不是的。

他做这件事,缘起于他在26岁那年,定下自己一生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所有的时间利用,都围绕着这件事来做,他像一位英雄,独自走过自己的漫漫长征。

然而到人生最后,他也没能完成这个人生目标。

戏剧性的是,在他的追悼会上,却有上百人为他进行哀悼,并且每个人也只是了解他生活中的一小方面。也足以见得,他过了如何丰富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成长,不满足于现状,突破自我的可能性。也许他很倒霉,最后也没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比起那些浑浑噩噩,不求上进的人来说,他又很幸运,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他也追求道路上不断前行,很好的过完了他的一生。我想这才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给我们带来的意义吧——不断追求的同时,又活在当下,过好自己的人生。

一种简单的时间管理:34枚金币管理法

你可能觉得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法”太变态,太难坚持了。想问问有没有更简单的时间管理办法?有的,我在这里推荐艾力的“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足够简单,又非常有效。

艾力是新东方的老师,他将1天24小时,除去睡觉的7小时,把剩余的17小时拿出来拆成34个30min,并对每个半小时区块进行染色。共有5种颜色可以选择:

  • 蓝色:任务式的工作
  • 红色:拖延
  • 绿色:休息
  • 紫色:放松玩乐
  • 黄色:高效工作

表格显示如下:

艾力的时间管理图:17小时拆分成34个半小时区块

他关于“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的演讲也挺有意思,感兴趣可以看看:

使用“3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最大的好处是,知道自己每份时间都花在了哪里。等一周做总结的时候,可以看看自己各项时间的分布情况。比如说,可能一周睡眠时间都不足,导致精力下降和情绪低落,在下一周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注重睡眠和休息来弥补。又如发现连续几周拖延行为较严重,是情绪低落导致,则可以安排少点工作,让自己去散心或避免独处。也可以将时间灵活安排,把会议和邀约安排好,避免时间冲突等。

艾力通过“34枚时间金币管理法”,减了肥,提高了薪资,丰富了人生。

在2015年,为了治疗我自己的“拖延症”,我也在网上搜索了很多资料,最后发现艾力的这个办法,选择去尝试了下,发现效果确实不错。从2015.07.22到2019.11.10,我使用这个办法已经有4年多了,坚持了 1572天。对于艾力的原始表格,我也做了不少改进,还把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结合进去。如今,“时间管理”已经成为了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在某种意义上,丰富了我自己对时间的感知。

我的图和艾力大致相同,但我做了两点修改:

  • 我把紫色定义为强制性任务,并把蓝色定义为休息和娱乐
  • 我把24小时拆分成了48个半小时区块,而不是艾力的17个小时拆成34个半小时区块

我把我的时间管理图在这里展示下:

的时间管理图:24小时拆分成48个半小时区块

我把艾力的时间管理表和我自己做的时间管理表统一放到云盘上,有需要的小伙伴们可以自行下载:

链接:https://share.weiyun.com/5Uz4SVy 密码:onxpc7

双刃剑:时间管理的利与弊

那么回过头来想,“时间管理法”真的有表面上说的那么好嘛?

答案是否定的。“时间管理法”只是一个工具。达成人生目标的方式有很多种,也有很多办法,而“时间管理法”作为一个工具,能帮你梳理你个人的时间利用,但不一定能帮助你达成目标。

在我使用“时间管理法”的4年过程中,我就受到了深刻的教训。

这4年来,我过于看重import,而忽略了output。重视数据,忽略质量。导致个人在成长方面进展缓慢(因为用“时间统计法”做记录,你可能只在意“做了多长时间”,而忽略了“做出什么成果”)。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宁愿减少阅读书籍的数量,而选择多做主题阅读,写文章的原因。因为所有的输入其实是为输出服务的,若只是一味的输入,忽略了输出,就会导致自己像一个文件中转站,而不是内容创作者。

同样的,在做时间管理的同时,你可能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就是说,众多事情摆在眼前,你要有能分辨“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的能力。因为“时间管理法”不会告诉你,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对你有利的。要有能自己选择重要而又有意义的事情的能力。

在就业、求偶、交友方面,更多的,是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原则和选择模型,随着不断成长,去更新和完善。不然你可能发现自己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去投入,却出现收效甚微的情况。当然,有意义的事情还是应该要坚持。比如说阅读、运动、早睡早起等等。

最后想说一句,使用“时间管理”这个词可能是错的,因为时间本质上是不可管理的。用笑来老师的话来说,我们可以和时间做朋友。和时间好好相处,认真过好这一生。

更有意义的事:人生7年

有一部很有意思的纪录片,叫《人生7年》。讲述了在英国挑选众多不同阶层的孩子,从7岁开始,每隔7年拍摄一次,询问他们对就业、婚姻、家庭、政治、未来等多方面的看法。到2019年,这部纪录片已经出到了第九部《63 UP》。

这部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18个小时,能把一群孩子将近一辈子的成长看一遍,既残忍,又幸运。残忍在于,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对生活妥协,对自己妥协,放弃掉不可取的梦想;幸运在于,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和婚姻对人的重大影响,在自己现在做出一些选择的时候,影片能给我们一些参考建议。

但是,片中说的,“7岁看老”,这是真的吗?难不成我们一辈子,从7岁就开始被决定了?

显然不是的。我们应该摒弃这种“宿命论”,用更积极的想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有一组漫画特别有意思, David Saracino的《11 lifetimes》,翻译过来是:“11辈子”。以下14张漫画图片均出 http://www.smbc-comics.com/?id=2722 ,不再赘述。

这是真的:有一天你会死
这是假的:你只能活一次
精通某样东西大概需要7年
如果你能活到88岁,从11岁开始算起,你将有11次成为大师的机会
这就是你的不同人生
[许多人想活着]
我一直知道自己擅长整理表格
[更多人不想死]
我只知道我擅长做一件事,如果我不做这件事,我还能做什么?
[有些人如同行尸走肉]
我打篮球很好,但自从我膝盖受伤,我就把时间花在想象自己没受伤时上,而没有选择做更多事情
[但你可以有很多次人生]
还有2年后我就死了,我可以做什么呢?
[花一辈子去做诗人]
true wit is nature to advantage dress’d what off was thought, but never so well expressed (诗句)
[花一辈子建筑]
这是一个悬浮车。
啥?
悬浮车!
[花一辈子发现事实]
这是啥?
[花一辈子发现真相]
为什么?
这就是你的不同人生

生命很长,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热爱生命,好好活着。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