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被动以及边界

“主动与被动”的观点出自李笑来在GitHub上开源的《定投改变命运》第9章。
这篇文章对其中的部分观点做了修改,并加上了个人的看法。

主动与被动的概念

看上去主动是积极的:争取、努力、心态向上;被动是消极的:等待、被迫、无为。但实际上,主动和被动的关系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直想要进步的人,是懂得保持自己主动人格的人:他们积极进取,主动寻找机会,没有机会就为自己创造条件。在工作岗位上,你可以看到具备主动人格的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便在没有事情的时候,也会想尽办法去做事情,一点一滴的完善自己手头上的工作。想着怎样变得更好,而不是想着如何“磨洋工”,上班聊天,到点就尽早下班回家。

被动的人,会消极的等待机会。如果老板不找他,他也不会主动找老板谈自己的需求;如果没有机会,他也不会想其他办法寻求出路。而且常见的一个特点是:抱怨。怨自己、怨同事、怨公司、怨家庭、怨大环境。只怪自己生不逢时,只怪自己命不好,只怪别人手段太多,只怪别人太拼命。

这样看来,远离自己身边最喜欢抱怨的人,其实是非常好的一条“避险策略”。与其一味的抱怨,不如想想自己要做些什么,才能够好好改善自己的状态。

主动是有边界的

虽然主动的人不多,但他们也比被动的人要好得多。但是,大部分主动的人并不知道,其实主动是有“边界”的

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叫“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做事”。巴菲特曾提出过一个能力圈原则:“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请特别注意‘所选择’ (selected)这个词,你并不需要成为一个通晓每一家或者许多家公司的专家。你只需要能够评估在你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公司就足够了。能力圈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范围”。这也是人们现在广为相传的一个投资原则:“不懂的不投”。也就是说,你要在正确的范围内做事,而不是在不正确的范围内瞎努力

最常见的例子是家庭教育。大多数的家长往往心里有这种念头:“我们这辈子已经这样了…”“我们犯的错误下一辈不能再犯…”“你一定要…”等等。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没得救”了,与其花大心思改善自己的状态,不如完全寄希望于下一代,让自己的子女们完成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要不然你想想看,为什么父母舍得每年几万十几万的额外教育支出: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兴趣班。却对自己的“再教育、再培训”却吝啬不已?再要求子女不允许看电视、吃零食的时候,自己却选择在一旁休闲,大快朵颐。这可能是最常见的家庭现状写照了。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家庭教育失败的原因——他们在主动边界之外不断努力,瞎努力。

主动的第一个边界就是自己

管好自己很重要。想想看,如果家长自己以身作则,子女在潜移默化中,肯定也是会受到影响的。这种主动改变自己,从而影响他人的行为,就是在自己这个边界之内主动地努力。而这,才是在正确的范围内努力。

主动的第二个边界是范围

很多人甚至连一件事是受“运气”的影响,还是受“技巧”的影响都分不清。他们只懂得在每件事上都努力,最后撞的鼻青脸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买彩票是否自自己选号。“条件概率”,很难理解吗?这是初中就学过的一个概念。上次开奖的结果,对这次开奖的结果是无影响的。而且别人随机提供彩票号码和自己选择彩票号码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但就是有人认为自己选择彩票号码的中奖概率要大于别人随机给他选择的彩票号码。然后他们不断分析,回溯历次中奖号码,绞尽脑汁想到一个这次最可能中奖的号码,可惜,那么努力,中奖的概率却和随机分配一个号码的中奖概率是一样的,这不是瞎折腾还是什么。

上图出自:《运气的秘密》 作者: 加里•史密斯 

从上图可以看到,有些事情是纯技巧的。通过个人努力和不断训练,就可以变得更好。有些事情,则是纯靠运气,不为个人意志所转移。对于能把控的事情,我们应该花更多心思去关注,去学习,去改进。对于不能把控,纯运气的事情,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等待机会

决定命运的因素都在主动边界外

可能有人想,自己也很努力了,而且也是在主动的边界内努力的。但是,就是比别人慢一步,就是一点成绩也没有。这不是命,是什么?

那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想到,决定命运的因素,往往在主动边界外

举个例子,奥沙利文。“作为斯诺克有史以来最具天赋球手,左手技术和右手技术一样出色,他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打破了世界纪录,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自从1992年转为职业选手以来,创下了一系列惊人的记录。15岁时,他就成为世界青年锦标赛的冠军;同年,在参加英国业余锦标赛时,他又成为赢得比赛单杆147满分杆的最年青球手;17岁时,获得第一个排名赛冠军头衔——英国锦标赛冠军,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年轻的世界排名赛冠军得主。”

你说跟奥沙利文同期的那些选手,他们哪个不是刻苦训练,哪个不是付出超出常人的心血?仅仅因为出现一个天才般耀眼的奥沙利文,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自己的选择。正可谓“既生瑜,何生亮”。

既然主动有边界,而决定命运的因素又在主动边界外,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其实我们可以“被动地”等待——顺应趋势

驾驭趋势是要选择“主动地被动”

趋势的力量是强大的。你看看那些通过工作而财富自由的人,无疑是早期加入公司,一直兢兢业业,没想到自己呆的公司上市了。自己手里的股份突然可以在二级市场变现,瞬间身价上百万上千万。

那如何能驾驭趋势呢?就是“主动地被动”:主动地选择好的趋势,然后被动的等待

最常见的“被动”例子是“教育”。虽然现在很多人抨击教育。但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多年的教育实施成果并不差。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输出“有用的人”,从而来完善这个社会组成。这不是最常见的,“主动地被动”例子吗?大家主动的接受“教育”这个选项,被动的接受现代教育,然后成为社会内的一份子,继续完善这个体系,下一代也这样做,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还有一个例子是自学。有些人认为在教育内学到的东西没有太大意义,于是他们选择自学。选择自己认为感兴趣,或者对的方向,不断去努力学习,然后被动地等待学习带来的结果。这像不像之前提到的那些,拥有主动人格的人?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自学能力都没有。那么他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主动的人。你想想看,生活中大部分的重要技能,学校其实并不会教你:“社交”、“恋爱”、“性”、“演讲”、“创作型写作”、“做生意”、“投资”等等。这些东西,全都要靠你自学。倘若你听到学习就觉得烦,很可能,你就没办法了解,主动的好处。更没有办法了解,“主动地被动”给你带来的巨大影响。

有句话说得好:不学习的人永远不会主动学习,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习有什么好处;爱学习的人永远都在主动学习,因为他们知道不学习太吃亏了。

若想“主动地被动”,就要去实践

很多人在每年年尾的时候,往往会做今年总结,然后痛下决心,一定痛改前非,明年“重新做人”!于是乎,他们洋洋洒洒写下了各种新年计划,人生目标等等。想着来年,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到,让自己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结果呢?结果就是这份清单做着做着就觉得太难了;或者又有新目标出现,可以优化下自己的计划,之前的计划太多余了;或者干脆直接忘了。现在已经8月份了,想想看自己今年的目标完成了多少?

还有一些例子,有些人非常看好某个技术方向,却不学习,也不了解,就这样干耗着。等到这个技术或者方向发展起来,就跟自己朋友吹嘘自己当初的想法多么多么正确,看看自己真是个“预言帝”。然后朋友问,你早都想到了,为啥你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他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能以各种借口来推脱。

这世界上99.9%的观点,无论是多荒谬,多怪诞。在历史上,可能都已经有人赞成或者反对。任何提出的方案策略,可能都有人做过了。俗话说得好:“以史为鉴”。不就是这个道理吗?那么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多?区别在于,有些人想到,却不去做;有些人想到,去做了,但没坚持下来;有些人想到,去做了,坚持下来了,最后胜出了

我在2015年看了本书,叫《奇特的一生》,里面讲了一个人,俄罗斯科学家柳比歇夫。他多牛逼呢?他用了个“时间统计法”,在56年,半个世纪里,将自己的时间记录了下来。多少时间做了什么事,无一巨细。他对时间精打细算,成果如何?在这本书内,作者写道: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 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科学史上,艾勒、高斯、赫尔姆霍茨、门捷列夫都曾留下巨大的遗产。对于这种遗产,我老是迷惑不解。这一点很难解释,但也挺自然——古时候,人们写得比较多。至于今日的学者,出版多卷本的全集是一种罕见的甚至奇怪的现象。连作家似乎也写得比过去少了。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我想,这个人太牛逼了!我也要学习这个办法。因为我不希望自己年老的时候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若这个方法不行,那我也可以为我的人生留下一个宝贵财富。甚至可以给我的老婆和孩子看,你看!我当年是这样这样的一个人…

于是乎,从2015年以来,我就开始做“时间管理”。到现在,已经4年了。我坚持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每半小时变化,所以,我不仅知道自己今天做了什么,也知道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上周做了什么,去年做了什么,3年前做了什么。因为我知道,通过记录时间,自己可以更好的发现自己的成长状态,更清楚时间的宝贵,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要什么。现在的我,对时间的感知能力比4年前好的太多了,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我会心疼,排队我会掏出手机阅读,吃饭会戴耳机听录音。甚至为了兼具照顾身体和利用时间两个优点,我可以选择22:30-05:30的生物钟!我不止看到了,知道了,我还去努力尝试,去做到。这是自己这4年的统计成果:

注:上图的数字,比如51:50,是指51小时50分钟。

一开始记录时间很不习惯,很累,但现在累吗?一点也不累,因为已经成为习惯了。我在“被动地”享受记录时间带来的成果和收获。

所以说,想是没有用的,只有做到才算数。只有实践,才能让自己主动的顺应趋势,享受趋势带来的被动效果,做到真正的“主动地被动”。

结语

有些人,在自己应该主动的地方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在主动的边界之外,却付出了大量不必要的努力。想想看那些买彩票的人,绞尽脑汁思考,分析,最终选择一个自认为“最幸运的号码”,却没明白,他自己选择号码,和彩票所帮他随机选一个,中奖概率都是一样的。

有些人,在明白未来趋势之后,也不想着要改变,依旧浑浑噩噩的过着,最后被社会所遗忘。当“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是否能够完成好个人职业生涯转型?

知道、想到,并无太大优势。要知道,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少量信号中混杂着大量噪声。获取的信息越多,获得的噪声也就更多。与其害怕错过任何信息,害怕FOMO( fear of missing out),不如在认准一个未来趋势后,沉下心努力。在主动边界内不断努力,在主动边界外顺应趋势;知道趋势后不抵抗,了解趋势后去沉淀,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给我的最大启示。

参考资料:

  1. 《定投改变命运》 作者:李笑来
  2. 《运气的秘密》 作者:加里•史密斯
  3. 《奇特的一生》 作者:格拉宁


已发布

分类

来自

标签: